家风家训——成长的指南针

日期:2018-02-12来源:分公司【字体:    打印本页

人都说“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,在别人看来,家风是一种规矩”但是一问起,家风是什么,却又理不清头绪。

恐怕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答案。有人说家风即是诚信做人,也有人说家风即是尊老爱幼;有人说家风即是勤劳仁慈,也有人说家风即是节省文明。尽管家风有着文字上的界说,可是在每自己的心里,家风其实有着不一样的内在。

从历史渊源看,家风起源于农耕社会的古代文明,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中国古代,家风乃是一个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神内涵,是一切家庭成员都必须遵从的行为原则和品德规范。古人有"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"的说法,"齐家"在这里即是治家的意思,而治家就必须得有好家风,家风的重要性便显而易见。

时代在发展,家风的内在也在不断改写,变得愈加丰厚,多了些现代元素,少了些封建色彩,这也是历史的进步。可是咱们也大概看到,在这个多元化时代,大家的价值观日趋多样化,再加上遭到不良风气的影响,一些人无视品德,不讲诚信,或为了自己意图不择手段,或为了一己私利走上不归路。对于领导干部而言,家风不正,很容易导致作风不正、政风不正、党风不正。比如近期播出的《巡视利剑》专题片中提到的辽宁省委原书记王珉,福建省委原副书记、原省长苏树林,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、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等落马官员现身说法,这些人丧失了理想信念,突破党纪国法的底线,对一个地区、一个部门造成毁灭性的污染和破坏。尽管这些仅仅法令或品德层面的表象,但就实质而言却是家风损坏、家教缺失的成果。

从字面上看,家风仅仅一个家庭的事,与社会无关,也与国家无关,其实不然。在人的生长过程中,家风对自己的影响不容忽视。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气,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。家庭具有好家风才能为社会培育出好公民,而遭到好家风刻画的官员更能变成公民的好公仆。比如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,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。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。由于生活拮据,他到血库要求献血。在外人眼里,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。1993年,妻子到西藏探亲,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。由于看病,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,只好向孔繁森要钱,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,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。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,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。回到济南后,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,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:“学校让交学杂费,我写信给爸爸,爸爸让我跟您要。”他妻子一听,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———自己身上剩下的钱,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,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!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,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。他给群众买药,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,少则百十元钱,多则上千元。他因车祸牺牲后,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,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。

从广义上说,家风不只仅具有宗族特点,还具有社会特点。而家庭又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,所以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气,家风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沉沉淀的产物。更重要的是,好家风不只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,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。因而只有家风正,才能民风淳、政风清、党风端。

注重家风建设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原则的具体体现。诚实守信、勤俭持家、与人为善、敬老爱幼……家风作为一个家庭的风气,是一种潜在无形的综合力量,是社会风气的涓涓细流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在每个家庭中的传承。把家风家教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提升公民道德修养和文明素养的重要内容,势在必行。

赵亚杰

周口西收费站

责任编辑:李媛媛

相关信息